时下,正是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旺季,然而在面试中,许多大学生都遇到了同一难题:那就是用人单位都要求具备相关工作经验,这已成为不少学生找工作的最大障碍。
一边是没有实践经验就没有机会应聘上岗,一边是没工作根本无从积累实践经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出一种奇怪的“经验悖论”。其实,这正揭示出当前高校教育的种种弊端,刺中了大学教育的软肋。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开放,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传统大学基本功能正在逐渐向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现代大学功能转变。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已成为大学肩负的三大功能。因此,大学如果还一味封闭自守与外界隔绝,拒绝与社会接触,那么就不可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也难以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然而现实中,许多高校特别是一些本科院校,仍然固守封闭式的办学理念,采取经院式的教育方式,在专业设置、市场人才需求、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与论证,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单一,过分注重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呈现“一刀切”趋向。不少高校仍然沿袭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操作,教学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难以跟上市场的步伐。报纸上曾报道过的“某大学新闻学博士毕业后竟然不会写消息”,就是很好的证明。许多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形同虚设,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基本是一片空白,像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教学实践,以及各种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基本上处于无组织、欠指导、没设备、未落实的状态。
如此一来,许多专业必需的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落到实处,许多岗位不可或缺的职业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由于理论和实践的脱轨,学生所学课程不切合实际需要和落后于社会发展,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不是眼高手低的书呆子,就是理论不深技能不精的“半秀才”,致使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客观需求不对口,毕业生学非所用难以就业,甚至出现部分专业毕业生过剩,而企业难找满意人才的局面。
为什么现在许多学生疏于学业甚至不惜牺牲学业,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提前接受社会风雨的洗礼,这正是由于学校没有传授学生足够的与未来岗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造成的。可以说,这是一种被现实逼迫的无赖之举,是一种忍痛的选择。
当前大学生求职中的“经验短块”既向大学人才培养理念提出质疑,也在拷问大学的功能。面对新形势,大学惟有更新观念,明确定位,打破经院式的封闭性办学理念,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了解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与时俱进的教育价值观引导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才可能真正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