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活动与人类历史共始终。管理发展史涉及到各个管理领域。研究管理发展史有历史描述法和逻辑归纳法两种基本方法。逻辑归纳法比较简洁。
一.管理发展过程的三段式
人类对管理的认识经历了从笼统的总体感知到具体的内部分析再到理性的综合归纳的循序渐进过程。因此,管理实践也相应经历了从混合管理到专门管理再到综合
管理的曲折发展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管理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体现。
(一)资本主义以前的管理处在混合管理阶段
1.管理是随原始社会产生而产生的:管理是在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自发产生的。原始社会的管理组织是氏族议事会,管理人员是氏族首领,管理活动涉及
到生产、军事和祭祀等活动。这一时期的管理具有兼职性特点。
2.职业性管理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在奴隶社会中,继农业与畜牧业相分离、手工业与农业相分离之后,又
发生了商业与手工业相分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管理工作与业务工作相分离这几次大的社会分工,从而形成了专门从事管理活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管理工作
走上职业化轨道。
3.早期的职业管理属于混合型管理:(1)管理主体没有明确分工: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国王或君主往往一人独揽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宗教大权;(2
)管理职能没有明确界限: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立法权和司法权往往从属于政府职能;(3)管理对象没有科学分类: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行政管理门类没有明
细划分,经营管理职能没有明细分工,社会管理组织尚未实现专业化。
4.混合管理是由客观认识条件决定的:在混合管理阶段,由于管理组织、职能、领域、对象、环节等都没有明确的逻辑划分,管理规律没有明显暴露出来,人们只
能凭感性经验从总体上笼统地认识管理现象,还不可能充分认识管理活动的内部联系。这一时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认识都是支离破碎的。因此,还不可能建立独立的管理科
学和提出明确的管理学概念。
5.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出现了管理理论萌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尽管建立管理科学的条件尚不成熟,但是,人们在管理实践中对管理理论进行了大量探索,
提出了一些卓有见树的管理思想,涌现了大量的管理学术著作。就我国而言,例如,孙武的《孙子兵法》是较早的军事管理著作;孔子的《论语》是较早的社会管理理论;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较早的农政管理理论;刘向辑录的《战国策》是较早的外交管理个案;史学家的《尚书》和《资治通鉴》是较早的行政管理纪要;开明君主的治政
体会、诸子百家的治理之术、史学家和艺术家的“权、势、术”结合之说,更加丰富了早期的管理思想。不过,这一时期的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还不完善,人们对管理理论
的论述还停留在打比方、举例子和作类比的直观体验上,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和严密的逻辑论证,因此,还算不上严格意义的管理学理论。
(二)资本主义时代的管理进入专门管理阶段
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15世纪中叶在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8世纪下半叶在欧美国家发生了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产业革
命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简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巩固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从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专门管理阶段。
1.资本主义专门管理的时代背景
(1)“三权鼎立”的政治体制为专门管理提供了政治条件:资本主义革命胜利之后,资产阶级为了从根本上否定封建专制、司法专横和宗教特权,提出了“三权分
离”原则,建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离、相互制衡的政治体制,在机构设置、职能分工、权力运行诸方面,为管理活动的专门分工创造了政治条件。
(2)社会化的机器大工业为专门管理提供了经济环境:一方面,机器工业属于社会化大生产,它推动着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向纵深发展,从而为专门管理创造
了宏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制条件下,经营环节日益明细,工艺流程成龙配套,资本周转节奏清晰,经济规律暴露出来,为开辟专门的经营管
理门类提供了微观经济条件。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专门管理提供了技术手段: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为管理信息的搜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先进手段,使管理环境、管理体制及管
理过程能够事先用计算机进行摹拟实验;而且代数、几何、微积分等数学知识也运用到管理领域,人们可以通过抽象管理要素、简化管理结构、运用矩阵原理等措施来绘制
管理图,描述管理运行曲线,从而使管理活动从定性分析深入到定量控制。
(4)近代管理科学的建立为专门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科技成果,为实现精细的专门管理开辟了广阔前景,提供了紧迫任务,创
造了实现手段,从而刺激着管理理论的开发研究,相应产生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大管理理论成果。管理理论又指导管理实践的深入发展。
2.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
(1)科学管理阶段:主要特点是适应机器大工业的工厂制度,按照工艺流程,运用技术手段,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因此也可称为工场管理。科学管理的奠基人是
美国工程师泰罗,其主要特点是根据工人的技术水平,实行有差别的激励工资制,用以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巴思的管理技术、甘特的生产进度表、吉尔布雷斯的动作研究
、埃默森的效率原则,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等,都属于科学管理范畴。
(2)行为科学阶段: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相关科学成果来研究管理领域中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律的管理理论,其主要特点是根据人的二重性,通过
管理调节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方式,以调动人的积极性。行为科学的奠基人是美国的管理学者福莱特。此外,梅奥的霍桑实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生存关系
学说,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弗鲁姆的期望机率理论,沙因的人性四假说理论等,都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个人行为的特性、目的、动机、需要和机制;又如卢因的团体力
学理论、多伊奇的团体内聚力理论、贝尔森的信息交流理论等,都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团体行为的特征、动机和机制;再如斯托格弟的领导方式双因素理论、利克特的领导行
为支持理论、坦南鲍姆的连续统一体理论,唐纳的组织变革模式理论等,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组织行为模式、领导权力配置、领导方式选择的机制和原则。
(3)系统管理阶段:主要特点是把企业组织、再生产过程、内部条件、外部环境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从总体上进行系统分析和控制,偏重于管理主体的组织
建设、职能配置和过程监控。主要代表是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和约翰逊的系统管理学派。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说把有一定目的人群看作是人们在意志、愿望、能力方面广
泛协作的社会系统;约翰逊的系统管理理论把一般系统理论运用于工商管理过程之中,阐述了系统观点、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的三者关系;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把经营过
程分解为技术、商业、财务、会计、安全、管理六种相互贯通的活动;西蒙的决策管理理论提出了科学决策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布莱克特的管理科学学派主张运用数学模
式表示管理过程的流向和管理活动的变量,通过数理分析来求出最佳方案。
目前,管理流派和理论成果层出不穷,尚未结束“管理丛林”现象。
3.资本主义时期专门管理的局限性
(1)管理理论的研究领域比较狭窄:其管理理论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社会管理三个方面,其中经营管理理论最为丰富。
(2)各种管理流派之间相互论战:他们之间矛盾重重,相互进行理论论战,不能形成统一的管理理论体系,学术上呈现“管理丛林”的杂芜现象。
(3)在思想方法上没有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他们不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揭示管理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内部联系及相互作用,存在单纯就管理论管理倾向。
(4)在政治立场上没有摆脱历史和阶级局限性:资产阶级的管理学者不承认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犯罪和管理障碍的根本原因,不承认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不承认阶级斗争的客观存在,不承认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因此,不可能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管理思想,更不可能实践满
足被管理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管理宗旨。
(5)在管理实践上存在一定欺骗性和残酷性:尽管资产阶级的管理方式比奴隶主和封建地主的管理手段开明温和,但是,他们吹嘘的劳资合作、绝对服从和经济效
益,都带有鲜明的资产阶级烙印;他们制定的经营管理规程、铁的劳动纪律和激励工资制度,也是束缚劳动群众的经济枷锁,无不以“榨尽工人的最后一根筋骨”为代价。
(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发展时期进入综合管理阶段
1.进入综合管理阶段的客观条件
(1)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开辟了国际共产主义阵营: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在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领导下,工人运动从自发反抗转入自觉斗争阶段。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改变了世界阶级力量对比关系,人类进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
同发展阶级。
(2)两大阵营对峙阶段,资本主义着手改变治理策略:国际共产主义阵营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管理学家深刻认识到: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而强大的政治力量
登上历史舞台,不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影响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不但财富的规模和武器的威力能够影响一个民族的地位和作用,而且经营体制和统治策略的
合理性也能影响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于是,他们开始重视阶级斗争和人际关系,着手调整经营体制和治理策略,通过吸收工人参股、提高福利待遇、实行“民主”管理等
新的经济政策,缓和了阶级矛盾和国际形势,世界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
(3)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促进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需要经济、技术的支撑,于是,在完成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传统产业革命之后,
又相继发生了电力技术、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及信息技术等新一轮技术革命,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更加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消费需求,扩大了
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和范围,加深了国际、国内市场的相互联系,拓展了经济、技术交流与协作的空间和渠道,带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改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
展,为两大阵营相互进行经济、技术交流与协作,提出了更加紧迫的任务。
(4)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经济技术交流提供了可能性: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对峙的过渡时期,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及资源状况的多样
性;由于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同一地区和同一民族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使得同一社会形态中还有多种经济成分、管理体制和意识形态并
存的现象,从而使两种社会形态之间,存在许多相互包容的交集部分。由于两种社会形态之间的犬牙交错状态,为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之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协
作提供了可能性。
(5)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无阶级性,为经济技术交流提供了现实性:由于历史运动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由于生产力、物质财富、科学技术、公共文化的无阶级性;
由于经济、文化、技术市场的国际性;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决定的经济成分、管理体制、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由于交通运输、通讯手段、流通形式和股份公司提供
的交流联络机制,使得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之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协作具有客观现实性。
(6)两大阵营对峙阶段,和平与发展成为历史运动主流: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促进,两大阵营共同需要和平稳定的生
存空间和发展环境,于是,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协作日益频繁。尽管国际间或地区间的局部冲突时有
发生,也不排除全局性冲突的可能性;但从总体上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历史运动主流。
(7)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引起社会主义阵营的改革开放:由于社会主义国家过多强调阶级斗争的严重性,不够重视价值规律的存在和意义,经济、文化发展比较
缓慢,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面对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改革开放,以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
形势要求。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事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暂时低潮。
(8)成就共产主义条件的长期性,决定了两大阵营对峙的长期性:尽管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合理、最理想的社会制度,但是,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具备充分的物质精神
条件和客观社会环境。造就这些条件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可能要经历上千年、甚至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因此,两大阵营相互对峙的历史阶段也就具有长期性。两
大阵营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历史过渡阶段,在两大阵营相互较量过程中,伴随阶级力量的彼此消涨,出现局部和暂时的历史曲折和复辟
倒退,符合波浪式推进和前进性运动的历史发展轨迹。
(9)两大阵营相互对峙的和平发展时期,必然进入综合管理阶段:为了适应不同意识形态、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发展、交流及融合,必须冲破条块分割又相互矛
盾的专门管理理论和管理体制的束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建立一种覆盖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适应不同管理体制融合交流新要求、保证各系统管理要素相协
调的综合管理理论框架,从而使管理工作进一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及国际交流协作的客观要求。
2.综合管理与专门管理之间的主要区别
(1)二者概念不同:专门管理特指组织、指挥、执行等管束性行为;综合管理则泛指支配、控制、协调等治理性行为。
(2)二者主体不同:专门管理主体只限于政府、司法、军事、社团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中的行政机构;而综合管理主体则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外交、政党
、社团、企业、事业单位等一切组织。
(3)二者职能不同:专门管理职能仅限于组织、指挥、执行、协调、监控等行政职能;综合管理职能则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指挥、执行、检查、反馈、
教育、规范、保卫、服务、协调、监督、考核、奖惩等各种治理职能。
(4)二者范围不同:专门管理仅限于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狭小范围;综合管理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务各个领域,包括立法、行政、司
法、军事、外交各种活动,凭借机关、社团、企业、事业各种管理组织,运用政策、法律、规章、制度、纪律、宗教、道德各种规范。
(5)二者体制不同:专门管理体制是在社会化分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条块分割式的层级控制体制;综合管理体制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系统
运行的综合协调体制。
(6)二者研究方法不同:专门管理理论运用形而上学观点把管理工作与业务工作割裂开来而孤立地研究管理活动;综合管理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管理工作
与业务工作联系起来研究其内部运动规律。
(7)二者研究对象不同:专门管理理论属于研究具体管理领域的部门管理学;综合管理理论属于研究一般管理过程的基础管理学。
3.形成综合管理体系的现实困难
管理属于社会现象,受社会规律支配。从实践上看,在阶级社会中,各种管理思想、体制和方法都有各自的阶级色彩,相互之间难免存在阶级对立,试图建立一个
各种管理体制融合贯通的综合管理框架体系,确实存在现实困难。从理论上看,综合管理不但要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宗教学、民族
学、人口学、行为学、逻辑学等边缘科学理论,去论证管理科学的基本规律和一般原理,确立它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要抽象概括行政管理学的普遍原理和其
他管理领域的通用规则,抛开部门管理学的细枝末节,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显然,无论是行政管理学、经济管理学、军事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社会管理学等,抑或作为
经济管理学的区域经济管理学、企业经营管理学、交通运输管理学、市场营销管理学、财政金融管理学、会计统计管理学等,都属于综合管理的涵盖对象。因此,试图建立
一个各种管理领域融合贯通的综合管理理论框架也存在现实困难。但是,综合管理毕竟适应于社会发展融合的总体趋势,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必要进行探索和尝试。例如,
目前的国际法学中就含有综合管理的国际通则。
二.不同社会形态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原始社会的管理活动具有平等性、经验性和自愿性
1.范围的狭隘性: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实行自然分工,人类活动领域非常有限,管理只限于生产、生活、祭祀、战争等狭小范围。
2.地位的平等性:生产资料归公所有,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平等,劳动产品平均分配。人们在经济上的平等关系决定他们在管理组织中的平等关系。
3.组织的群众性:没有阶级和国家,氐族议事会是民主选举产生的群众性管理组织,氐族首领也由民主选举产生,随时可以罢免,他们与大家共同参加劳动,属于
兼职管理人员。
4.管理的经验性:科学文化尚未形成,人们对客观规律没有清醒认识,氐族首领仅凭实践经验在活动现场直接发令、组织和指挥,管理方式非常简单。
5.服从的自愿性:氐族议事会是民主选举的群众组织,手中没有暴力和特权,氐族首领根据传统习惯及个人威信进行管理,人们在生活中直接感受到个人对组织的
依赖性,能够自觉服从首领指挥。
(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管理活动具有职业性、混合性和野蛮性
1.管理的职业性: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建立,形成了奴隶主与奴隶两大对立的社会阶级。个人与组织的矛盾打上了阶级烙印,并且从非对抗性转化为对抗性。
奴隶主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组建了自己的国家政权。他们组织各级各类国家机关,委派各级各类政府官吏,制定各种形式法律制度,出现了职业性管理组织及管理人员。
2.职能的混合性: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实践程度还比较浮浅,管理规律没有充分暴露,统治阶级还不可能对管理职能进行科学分工。立法、行政、司法、军事
、监察等职能往往混合交叉设置,君主独揽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宗教大权,地方行政长官同时兼任司法长官,节制军事总督,实行议政合一、司政合一、政教合一的
管理体制。
3.体制的专制性: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世袭爵禄制度和等级特权制度。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因言废法,实行人治。统治阶级内
部也没有民主平等可言。
4.手段的野蛮性:在君主专制条件下,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统治阶级不断强化军队、警察、法厅、监狱、教厅等暴力机构,用以镇压人民的反抗,其
刑法和手段十分野蛮残忍。
5.理论的自发性: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尽管管理科学尚未形成,但已有研究管理问题的片断著述。不过,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的管理思想还跳不出
“天道永恒”、“君权神授”、“上智下愚”、“劳心者治人”等历史唯心主义圈子。
(三)资本主义管理活动走向系统性、科学性和法制化
1.职能的系统化:资本主义早期发生了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为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管理规律提供了可能性,管理职能走向系统化。建
立了“三权鼎立”的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外交各类国家机关科学分工、相互制约、协调运行。
2.体制的法制化: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司法专横制度和宗教特权制度,健全了法律制度,推行了依法行政原则,强化了监督机制。从而
使机构设立、权力划分、职能配置、人员配备、经费划拔、程序设计等都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3.手段的技术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科技成果不断在管理领域推广运用,印刷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不断与管理活动相结合,逐步普及了电子政
务和办公自动化,实现着对管理活动的电脑自动监控。
4.学术的科学性:随着管理职能系统化和管理体制法制化的推进,管理过程的环节、职能、特点日益暴露出来,为人们进一步揭示管理规律创造了客观条件。于是
管理发展成为独立的科学部门,管理思想史、基础管理学、部门管理学、应用管理学等派系林立,为科学地指导决策、执行、监控等管理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
5.实践的欺骗性:尽管资本主义的管理比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管理更加文明进步,但是,资本主义仍然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阶级对抗社会。因此,资产阶级
在管理实践上,不敢正视这种对抗性的阶级矛盾,不敢揭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的阶级属性及管理的最终目的,而是把管理者的基本良知、被管理者的绝对服从、管理
双方的契约达成等看成理想的管理境界,这显然具有欺骗性。
(四)社会主义的管理活动具有科学性、民主性和人本性
1.体制的科学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能够克服阶级和历史局限性,批判地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管理规律
,因此,在机构设置、职能划分、人员配备、目标制定、措施运用、关系协调等方面,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2.主体的民主性: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地位是平等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个人与组织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因此,能够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人民群众凭借人民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
、群众自治组织等组织形式,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政治途径,直接参与管理活动,被管理者的主人翁地位日益增强。
3.目标的人本性: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社会的生产目的与管理目标是高度统一的,能够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管理
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管理目标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被管理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不是单纯聚积社会财富。
4.理论的科学性: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人们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史观,能够正确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管
理规律,提出科学的管理理论、思想和原则,合理地规划管理主体、运用管理资源和控制管理过程。
5.手段的温和性: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由于管理主体的民主性、目标的人本性和理论的科学性,决定了管理手段的温和性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管理方针,立法、行政、司法、政治、经济、思想、道德等管理手段能够得到综合运用,自觉性规范和激励性机制不断增加,强制性规范
和惩罚性措施日益减少,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中,矛盾统一性占主导地位,矛盾对抗性占次要地位。
(五)共产主义的管理活动具有民主性、自愿性、人本性
1.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合理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充分涌流;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剥削;人的主观
世界全面发展,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高度融合,劳动从谋生手段变成生活第一需要;消灭阶级、国家和三大差别,不存在强制性管理机构;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高速
度协调发展,商品经济退出历史舞台;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总之,共产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形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及发展、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及发展、社会意识一定要适应社会存在的性质及发展等历史规律共同决定,共产主义的历史条件一定能够成就,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一定
能够实现。从社会发展实践来看,共产主义所需要的经济、技术条件并非难以实现,目前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成果已经给予了充分证明;关键是共产主义所需要的精
神条件、组织结构、社会秩序和调控机制在短期内难以造就。既然共产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就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只是实现的早晚而已。
2.共产主义仍然离不开管理活动: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侯条件、资源状况多样性的规律、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不同个人的主观世界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仍然起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先进与落后的矛盾、正确与谬误的矛盾
仍然存在;个人与组织之间在利益关系、心理动机、行为方式诸方面的非对抗性矛盾仍未消失。总的来说,不同地区的不同个人,不可能在同一时间用同一方式做同一种事
情。因此,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践活动仍然需要组织运筹,仍然离不开管理活动,不可能处于没有管理的“无政府状态”。
3.共产主义的管理是全新面貌的管理: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经济文化社会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个人与组织的矛盾、管
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都是非对抗性的。由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矛盾都是非对抗性的,所以,共产主义社会的管理应当是民主性、计划性、协商性、自愿性、人本性等完全善
意合理的管理类型。
三.综合管理的理论框架
(一)综合管理着眼于“大管理”眼界:涵盖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外交等各种管理领域、管理机构和管理手段,并不局限于行政管理。
(二)综合管理立足于基础管理学:主要揭示管理工作一定要适应业务工作的性质及发展的基本管理规律,一般不讨论特殊管理规律。
(三)综合管理理论阐述任何管理人员都必须掌握的一般管理知识:综合管理的理论框架应当包括管理的基本问题、管理的发展概况、管理的性质、基本社会结构
、基本国家制度、管理主体系统、管理客体系统、管理过程系统、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管理体制、管理职能、管理规范、管理原则、管理措施、管理活动的质量度、适度
管理的客观标志、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等基本内容。
当然,关于综合管理理论的命题是否科学,综合管理理论框架的设计是否合理,综合管理理论的课题研究是否有必要,还有待与管理界同仁共同商榷。
四.结论
总的来说:管理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原始社会处在管理发源时期,实行兼职性、直观性、经验性的现场管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处在管理实验
时期,实行专职性、混合性、野蛮性的实验管理。资本主义处在管理成型时期,实行专门性、技术性、功利性的剥夺管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对峙阶段处在管理发展
时期,实行综合性、职业性、开放性的科学管理。共产主义处在管理的成熟时期,实行人本性、民主性、自愿性的合理管理。管理现象与人类历史共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