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季,新一轮的大学生就业潮也开始涌现。面对低迷的就业市场,不少高校大学生对前途和就业感到迷茫,一份调查显示,75%的高校毕业生心理压力来自就业。
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并提出五项新措施部署今年毕业生的就业。
毕业生就业成为近几年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那么,在“粥少僧多”的就业市场中,毕业生如何提升就业能力?社会各方如何妥善处理就业矛盾?
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节 知识不能满足就业需要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2010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近20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近几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对于大学生,就业是一道艰难的坎。
有关人士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关键是要把握住问题形成的原因,目前国内研究主要是从总量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三个方面来解释我国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在三种成因中,由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口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是一直以来长期困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核心问题,也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现实中较难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会长期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
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
人才,但现实的人力资本供给却与这样的需求结构不相吻合,这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存在的唯一合理的解释。一项对北京市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研显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比较高的期待,但实际上大学生还做不到。
首先,企业招聘要求“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其次,
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专业成“瓶颈”。一项调查显示,70%的高校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大,而企业却又在为招聘犯愁。北京新东方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曾透露,“每年收到的大学生应聘简历至少十万份,能适应岗位需求的
人才最多一两千。”究其原因,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强调以学科基础为依据评估和设置专业,高校对市场需求信息反应迟钝,课程内容空泛,与职场中的实际需要脱节,“毕业”就“失业”自然在情理之中。
【他山之石】
《波士顿环球报》曾在《美国学生眼中的中国教育》一文中指出:中国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而不是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应对就业后需要面对的各种实际问题”。相比而言,其他国家的大学,在培养
人才和为
人才服务方面比我们“务实得多”。
在美国,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学校就会对其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接触和认识就业市场。其后,还会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性格、
兴趣,以便有针对性地去学习等等。美国劳工统计局十分注意收集不同时期美国就业市场的职业需求状况、不同职业对知识的要求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编撰《岗位需求手册》,美国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册。
英国的一项专题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院校中有33%的院校均设置了针对特定企业或企业群体需求的本科生课程,85%的院校建立了企业对课程的反馈机制。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设计上,企业参与决策的程度占80%以上。
提升职业“软实力” 增加就业砝码
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等待就业与分配的应往届大学生总计约760万人。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主任许湘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专业能力被称为硬能力,而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
管理、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创新创业等在内的能力被称为职业核心能力或软能力,它是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应用。以前,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标准是资历和学历,而现在,雇主则越来越倾向于注重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在内的素质全面的学生。“资格证书只能使人获得面试的机会,核心能力则能使人找到工作。”许湘岳引用一位雇主的话说。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教授认为:“现代教育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其重点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软实力,培养双核
人才,即拥有‘核心从业素质’和‘核心职业技能’的
人才。”
教育部前副部长周远清说:“众多院校的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对于即将走入职场的毕业生来说,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使他们可以更快地适应职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在当今专业能力越来越趋同的情况下,职业核心能力越来越成为处于求职学生的“独门兵器”,谁拥有了它谁无疑就率先走近了就业、走向了成功。
转变观念 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大学生也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如何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实现成功就业?一份《大学生就业报告》给出了答案: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自觉、自为、自强地面对就业。
首先,要转变“天之骄子”的观念。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所需求的
人才也将会越来越多,但各大高校毕业的学生数已经达到了一个庞大的数字,比起八、九十年代,中国对于大学生需求的缺口已经大大减少了,大学生再也不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天之骄子”,考上大学也不再是“金饭碗”。那种“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不管是不是
人才都可以安排上岗的时代已经结束,当天之骄子的荣誉光环已经退去,当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工资不相上下,当很多工作岗位日趋饱和,大学生就必须改变“天之骄子”的观念,是树立正确就业观的第一步。
其次,要转变只要学习好,毕业以后就不愁工作的错误观念。一纸文凭的时代已经过去,招聘者认识到一个证件不能代表一切,他们需要的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待人接物的能力……具备这些能更快地创造效益,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入学时就要发展自己各个方面的才能,当能力的“含金量”越来越高,那才能成为真正的精英,而精英们是不需要担心找不到工作的。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是这些精英们,大学生要想把属于自己的那页书写的精彩些,就要转变那种在中学时期死抱着课本学习的观念,把学习的范围扩展到各个方面,尤其在社会交际和创新能力上。
再次,转变“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错误观念。现代的大学生就业的方向都是朝着东部沿海的大都市,希望能够在经济繁荣的东部地区生活,向往现代的奢侈生活,不愿意吃苦,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磨练自己,造成东部
人才拥挤,
人才招聘市场上人山人海,远远超出了东部地区的
人才需求量,而西部地区的
人才及其稀缺,更有甚者,西部地区的大学生也都往东部地区寻找机会,宁愿在大都市中失业也不愿到祖国最需要的西部去工作。西部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大学生在西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国家对西部有很多诱人的政策,大学生要勇于挑战自己,迈出走向西部的脚步,磨练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
人才,在西部打开发的浪潮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要转变那种对低职位的鄙视观念,不愿意去做一些社会地位低的工作。近几年来,有的公务员职位出现了上千人争一个岗位的现象,而不少中小地市企业却纷纷表示缺少大量大学生;一些福利优厚、实力超群的企业面对蜂拥而至的应征者只得不断提高招聘条件,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招聘现场却门可罗雀。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大学生对优越职位的偏爱加剧了就业困难。其实,每个岗位都有自身的价值,放弃一味追求少数热门职位,多几个选择,大学生的就业出路还是很多的。只有大学生转变了这种对优越职位的工作追求,才会缓解这种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反思:就业难引发“读书无用论”风潮
在这愈发浮躁的社会,很多人上大学似乎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赚到更多的钱,金钱似乎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唯一标准。如果某个大学生找到好工作,人们便会称赞“读书就是有用,工资多高呀”;如果该大学生没有找到好工作,人们就会说“书呆子,读书有什么用,自己都养不活自己”。
于是,在社会关注、就业等压力的驱动下,大学生们越来越迷茫。特别是在全国各地的春季
人才招聘会上,很多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开出了高于大学毕业生的
薪酬待遇,部分用人单位甚至在招聘普工时开出了让大学生想都不敢想的天价高薪。大学毕业生工资与农民工工资差距不断拉大,而且农民工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这种种遭遇都让大学毕业生在
人才资源市场的处境无比尴尬。
渐渐地,大学生们愈发否定自己,质疑当初读书的目的。某大四学生跟记者坦言,“家里辛辛苦苦花费数万元上完大学,到毕业了侥幸找到一份工作,而拿的工资却比农民工的工资还矮一大截。读书如此没用,还不如当初去学一门技术。”于是,社会上关于读书无用的言论愈发不可收拾。深受这些言论的影响,再加上大学里昂贵的学费,于是,在离高考不到半个月的关键时刻,很多学生毅然挥别高考这座“独木桥”,走上社会这座大染缸。
然而,那些走入认知误区的学生,显然是没有认识到上大学对于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上大学不如找个好工作”,要改变这样的思想,确实很不易。在社会骄躁氛围、竞争加剧等种种环境下,如何创造良好的高等教育氛围,如何在现代商业社会的浮躁中保持正确的成才观与价值观,都是现代大学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