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地犯过一些错误,与人发生争执、冲突在所难免。尤其职场,我们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场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同事之间,化解冲突的最好方法就是尽量减少矛盾,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以理服人、有理有节、知理、明理;忌无理取闹,勿得理不饶人;遇事不钻牛角尖,适可而止,给彼此一个台阶,退一步海阔天空……尽管我们处处谨慎行事还是避免不了一些矛盾的产生,以和为贵固然重要,一但发生摩擦还需要我们平和心态,巧妙化解!
坦诚沟通,解除矛盾宜早不宜晚
工作需要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有接触就很容易发生矛盾冲突。发生冲突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发生了部门间或者公务上的利益冲突,可能是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欠妥当,也可能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相互误解,甚至仅仅是没有处理好个人情绪而带到工作中了。因此,同事之间因为工作关系发生冲突是很难避免的,应该进行正面沟通。冲突一旦发生了,沉默是不对的,当事情没发生更不可以。正确的态度是坦诚地认真地沟通,双方要谈。而且,不要拖,事后沟通越早越好,时间拖得越长,双方心理上的芥蒂越深,化解起来就越麻烦。
公共办公场所争执如何化解
因为人与人的性格是不同的,有些人脾气性格比较急躁,所以在公共办公场所与同事发生一些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处理。在公共办公场所发生争执,对其他同事和同事间的正常关系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应尽快化解矛盾甚至敌对情况。在沟通的时间和场合上,需要注意:不必是很正式的。可以借一个机会。比如,利用联系工作的机会主动表示一下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如果觉得工作时间不方便,可以直接约一个时间一起吃顿饭,在轻松平静的情绪下顺便交换一下看法。不一定要分出对错,关键是把事情说开,不要因此种下心结。在沟通的内容上,还是要针对具体事情做讨论,做到“对事无情,对人有情”。大家出现分歧争执是也是由于各司其职,但总的出发点是要维护公司利益。在这个共同的前提下,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谈的。只要双方都是真诚的,看似麻烦也会变得很简单,着眼未来。不愉快的心结解开之后,还应该考虑一下怎样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发生类似的问题。到底是规章制度有问题?还是做项目没有按程序?找到问题的所在,制度是可以修改的,程序是可以提前作准备的。这样一来,既解决了一发生的不愉快,又规避了可能发生的不愉快。
遭遇冲突要平心静气勿冲动
美国经营心理学家欧廉•尤里斯教授提出了能使人平心静气的三项法则:“首先降低声音,继而放慢语速,最后胸部挺直。”降低声音、放慢语速都可以缓解情绪冲动,而胸部向前挺直,就会淡化冲动紧张的气氛,因为人情绪激动、语调激烈的人通常都是胸前倾的,当身体前倾时,就会使自己的脸接近对方,这种讲话姿态能人为地造成紧张局面。
倾听胜于争吵
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帕金森和英国知名的管理学家拉斯托姆吉,在合著的《知人善任》一书中谈到:“如果发生了争吵,切记免开尊口。先听听别人的,让别人把话说完,要尽量做到虚心诚恳,通情达理。靠争吵绝对难以赢得人心,立竿见影的办法是彼此交心。”愤怒情绪发生的特点在于短暂,“气头”过后,矛盾就较为容易解决。当别人的想法你不能苟同,而一时又觉得自己很难说服对方时,闭口倾听,会使对方意识到,听话的人对他的观点感兴趣,让他感受到即使两个人之间存在着小的摩擦,还是会尊重对方。这样不仅压住了自己的“气头”,同时有利于削弱和避开对方的“气头”。
换位思考,角色互换
卡内基•梅伦大学的商学教授罗伯特•凯利,在加利福尼亚州某电脑公司遇到一位程序设计员和他的上司就某一个软件的价值问题发生争执,凯利建议他们互相站在对方的立场来争辩,结果五分钟后,双方便认清了彼此的表现多么可笑,大家都笑了起来,很快找出了解决的办法。在人与人沟通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必须接受自己的意见才行。如果双方在意见交流时,能够交换角色而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能避免双方大动肝火。理性升华。电视剧《继母》中,当年轻的继母看到孩子有意与她为难而恶作剧时,一时气愤难忍,摔碎了玻璃杯。但她马上意识到进一步冲突的恶果,想到了当妈妈的责任和应有的理智,便顿然消除了怒气,扫掉玻璃渣片并主动向孩子道歉,和解了关系。当冲突发生时,在内心估计一个后果,想一下自己的责任,将自己升华到一个有理智、豁达气度的人,就一定能控制住自己的心境,缓解紧张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