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测评视界 > 测评资讯 > 正文

人才素质测评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1-05-09

 1.1    人才素质测评在中国的起源  
1966
年,法国心理学家杜波依斯在其专著《近代心理测验史》中说,中国早在3000年前就开始实行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了,这远比古希腊要早得多。在古希腊,测验只不过是教育过程的附属物,用来评价身体和智力技巧以促进教育的有效性。事实上,人才素质测评在中国实行的实际时间要比杜波依斯所说的时间至少还要早2000年——尧舜禹时间就已经开始了。  
1.1.1    
尧舜禹时期  
尧舜禹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它是以贤能为标准,通过让位的办法来评选首领的方法。其特点是由首领主持实施,用实绩来测评被测者。《尚书.尧典》篇有这样的记载:尧晚年选择继承人时,对舜进行了反复地考察,包括妻以二女“以观其内”,“使九男 与处以观其外”,“入山林川泽”,“试舜五典百官”等,“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决定“使舜摄行天下政”。舜选拔接班人时,首先考察了鲧,而鲧治水不利被淘汰出局;舜随即令禹继承父亲的工作,结果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既显示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公美德,又有疏而非堵、成功治水的智慧,得到舜的信任,最后让位于禹。  
1.1.2    
夏商周  
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国家政权——夏的创建者启,虽然说是禹的儿子,但也是通过选拔得到首领位置的。当时的测评方式是射箭,实际上还包括智力技巧的测验。结果,启得到了第一名,而后得到禹的禅让成为大王。启在建立夏朝后,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选拔标准的世袭制,所谓“天子之于为天于,公之子为公,卿之于为卿,大夫之于为大夫”,禅让制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西周时开始有明文规定的人才素质测评制度。《礼记.射义》篇记载:“古者,天子以试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天子之制,诸侯岁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之于礼,其节比之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这就是说,天子通过试射选官,不仅要看被测者射中多少,还要看其行为是否合乎礼仪、动作是否合乎乐律,这样多维共测、综合评价,最后决定是否录用。这是我国历史上关于人才素质测评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西周时还存在一种原始民主推选制,即“宾兴制”。一般是召集乡里众民,把最具贤与能的人推选出来担任官职。整个推选工作由大司徒主管,乡大夫组织,乡吏先向众民明确贤与能的标准,而后以宾客之礼敬贤,并进行兴贤选能的工作。乡举里选三年一次,谓之“大比”。宾兴制推选标准是“乡三物”,具体内容是“六德”、“六行”、“六艺”。“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即孝、友、睦、任、恤、姻;“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显然,这里的“六德”与“六行”主要是指德与性,而“六艺”则是指识、才、智、绩。  
西周时事实上还存在着试用制度。当时,对所举之士,辩论其官才之后,根据其所试之其所能之官,如果堪任此官,则再爵命之,即所谓“论之”、“官之”、“爵之”。  
 
西周的人才测评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人才测评制度的基本框架和格调,以后各代损益变化,相沿不辍,持续实施了3000年之久,其历史之悠久、经验之丰富,皆为世界历史所仅见。  
1.1.3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是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军事斗争异常尖锐激烈的时代 ,也是一个需要智能并孕育智能的时代,这为新崛起的知识分子队伍--士阶层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挥智能的空间。一方面,周王室失去了“天子共主”的地位,“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强必存,不强必亡”的残酷现实,迫使各君主锐意变革图强,纷纷网罗人才、竞相纳士。另一方面,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士阶层,倡导不同的政治主张的倡导者,上说下教,纵横游说,“择君而仕”,形成了“邦无定郊” 、“ 士无定主”的人才自由流动的局面。这样,就形成了人才“择君而仕”  君主求贤纳士这样人才双向选择的盛况,孕育和培植了礼贤下士、尚贤使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一代新风。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点击查看评论[]
  • 验证码:
© 版权所有:中国人才测评网 www.ceping114.com 未经本网站准许禁止进行数据拷贝、页面转载或建立镜像
咨询热线:400-6600-986 客服邮箱:service@788hr.com 联系QQ:97566936 豫ICP备11004552号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110报警服务